一、融資租賃合同利率的上限爭議
關于融資租賃合同利率上限,司法實踐曾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規定,利率上限應為年化利率24%,這也是主流裁判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金融借款合同的利率上限為年化利率24%,融資租賃合同非金融借款合同,不適用上述年利率上限為24%的規定。

二、現行融資租賃合同利率問題的規定理解
。ㄒ唬┎贿m用民間借貸關于利率上限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第二次修正,以下簡稱《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是總計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適用范圍問題的批復》中指出:“關于適用范圍問題。經征求金融監管部門意見,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監管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七類地方金融組織,屬于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其因從事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备鶕鲜鲆幎,《民法典》實施之后,融資租賃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其因從事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這也就當然不適用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規定。
。ǘ﹨⒄者m用金融業務利率上限的相關規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7+4’類地方金融組織交地方監管,其中‘7’是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這7類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實施監管,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制定規則……”根據上述規定,融資租賃公司屬于地方金融組織,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實施監管。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嚴格依法規制高利貸,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貸款人同時主張的利息、復利、罰息、違約金和其他費用過高,顯著背離實際損失為由,請求對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調減的,應予支持,以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規范和引導民間融資秩序,依法否定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預扣本金或者利息、變相高息等規避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的合同條款效力!备鶕鲜鲆幎,金融業務的利率不超過24%部分,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鑒于融資租賃公司被劃歸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監管,屬于地方金融組織,且已經明確融資租賃公司開展金融業務不適用民間借貸利率上限,故參照適用金融業務利率上限的相關規定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名租實貸”情形下利率調整的爭議
如前所述,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中,當前司法實踐的主流觀點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規定認為融資租賃合同利率總計不得超過年利率24%。但是在“名租實貸”情形下,融資租賃合同法律關系已不再成立,相關合同利息是否仍應以年利率24%為上限?對此,司法實踐存在一定的爭議。

四、對網傳紀要“名租實貸”利率調整的理解
如前所述,鑒于當前并未有相關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對“名租實貸”后合同項下利率調整的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各地司法實踐主要還是基于各方當事人在具體案件項下的過錯程度進行酌情調整。但相關酌定調整缺乏統一標準可能會導致司法裁判尺度的差異。對此網傳《金融審判紀要(征求意見稿)》提出了指向性的觀點:“融資租賃公司、保理人明知租賃物、應收賬款虛構,仍然提供融資服務,符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融資租賃合同、保理合同無效;對融資租賃公司、保理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借貸合同及為融資提供擔保的相關合同,如無其他法定無效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有效,其主張的利息和費用合計不超過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兩倍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對此,我們理解, 融資租賃公司作為專業的融資服務機構,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時,其應負有嚴格的審查義務。融資租賃合同因存在“虛構租賃物”等情形而被法院認定為“名為租賃,實為借貸”的情形下,融資租賃公司應當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相關合同利率上限仍然為年利率24%。融資租賃公司自身存在過失,但仍與融資租賃合同正常履行情形相同獲利,這明顯與公平原則相悖。
網傳《金融審判紀要(征求意見稿)》,基于對雙方當事人過錯的衡平及怠于履行義務的懲罰性,在融資租賃公司與債務人之間屬于借貸法律關系的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主張利息、費用等的上限予以限制,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兩倍為上限,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護出租人及承租人的合法權利,也有利于融資租賃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