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營性租賃的幾點思考

  經營性租賃才是“真租賃”?

  融資租賃舶來四十年之后可否實現“真突破”?

  作為同期出生的三兄弟之一,保險、信托的發展已經遠超融資租賃這一業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末,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28.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2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5%;信托資產規模達到21.22萬億元,同比增加1.06萬億元,增幅為5.23%;環比增加776.90億元,增幅為0.37%。反觀融資租賃行業,2023年中國融資租賃市場規模約6028億元,與前兩者還存在巨大鴻溝。

  受全球疫情、經濟下行的影響導致租賃逾期攀升,資產質量持續下降,后疫情時代受利率市場的改革沖擊,使得融資租賃公司遭受來自銀行和金租機構的沖擊越來越大,野蠻生長的時代逐漸終結,隨著監管的趨嚴,政信平臺項目規模持續收縮,面對困境,融資租賃公司該如何轉型,新的出路在哪里?

  2018年的一次行業研討會上,國際租賃專家阿曼波先生提出經營性租賃才是真租賃,并呼吁大力發展經營性租賃,至今過去近5年時間,除零星幾家“千億俱樂部”成員開展了經營性租賃,其他還主要停留在售后回租模式,為什么經營性租賃在中國發展如此之慢呢?根本原因在于過去的錢太好賺了,過去幾十年租賃的需求旺盛,租賃物被形式化,租賃公司做著類信貸的業務,扮演著銀行角色但卻遭受銀行的束縛和監管,售后回租業務操作簡單,賺錢效益明顯,所以大多數公司不會選擇對專業和團隊要求更高的經營性租賃,因此現狀不足為奇,經營性租賃的土壤需要慢慢養成,需要跳出舒適區或者是舒適區的自然崩塌。

  個人認為向經營性租賃的轉型需要首先了解自身的資源稟賦,經營性租賃更加深入產業,不再僅僅是依托光鮮亮麗的辦公室和財大氣粗的金主股東。首先對于下沉市場篩選合適自身的租賃物,哪些設備的租賃市場空間夠大,設備的穩定性和性能是否滿足租賃要求,公司自身是否有產業相關的資源支持;其次在項目運營過程中,資產與報酬均在承租人手中,從設備的采購、租賃、維修、保養、二次銷售等均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支持;如何降低設備集中采購的成本、如何提高租賃物的使用壽命、提高租金收入形成規模效應;租賃物處置方面如何構建殘值計算體系、二手設備銷售市場、再融資業務等;如何通過科學的租賃物管理模式提高租賃物市場售價,這些能力的構建早已脫離現有融資租賃公司的經營能力。

  個人認為,當下已是融資租賃行業經營模式轉型的十字路口,在面對當前市場環境和強監管的形式下,廠商系租賃公司應當從自身在資源對接、項目選擇、財務顧問、殘值評估、風險管理的優勢上切入,將更有利于嘗試經營性租賃業務模式。